学校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筑基工程”,更是激活区域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我州2024年首批“贵州省基层科普特色学校建设”项目20所承担学校稳步开展相关工作,努力打造科普教育新阵地。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各项目承担学校已制定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步骤,涵盖“师资、设备、活动、课程”等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原有计算机教室、办公室、图书馆等空间,整合资源,结合现代计算机和机器人等技术,打造人工智能科普教室、科创活动室,同时,结合地方特色,打造蜡染技艺、植物园等差异化主题科普工作室。
二是完善设施,优化环境。各项目承担学校已根据省科技厅下达的项目资金,制定3D打印机、机器人、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科普模型等科普设备购置清单,部分学校已经完成科普长廊建设,并已进行工作室、科普室的装修,积极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自然科学”等知识融入其中,激发中小学生不断探索自然和科学规律的兴趣。
三是组建队伍,提升能力。各项目承担学校已根据科普需要,组建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科普师资队伍,成立了“机器人”“物理”等科普社团,部分学校已经组织开展教师编程培训或组织师生参加相关比赛等科普活动,推动教学与科普深度融合。
下步,州科技局还将进一步指导好各学校将推进工作室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指导好各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科普实验、科普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科普活动的实效性和基层科普特色学校的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