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黔东南州着力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实施靶向技术攻坚、强化立体化保障,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精准转化+生态培育”的特色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黔东南州紧扣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双清单机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需求牵引-精准对接-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校企合作、院企共建等模式,大力实施重点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电池材料、冶金、白酒等重点产业技术突破,目前已促成青酒集团、亚芯微电子、华星冶金等8家重点企业与贵州大学、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二)实施“靶向式”技术应用,打造示范转化新样板
聚焦主导产业推动成果转化,在硅基新材料领域,推动黔玻永太联合贵州大学突破光伏玻璃制备技术,使玻璃透光率不断提升,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电池材料方面,凯里兴锂新能源联合省材料院攻克低倍率电解液制备技术,提升低温条件下放电容量;锦尚新材料应用中南大学“分子筛+电化学”耦合技术,锂回收率突破98%。白酒产业与贵州大学构建“一企一实验室”创新体系,推动青酒集团建设酱香白酒风味数据库,提升酒质优品率;榕江大歌酒业应用“双导调控”成果技术,提高出酒率。
(三)打造“立体化”保障体系,厚植成果转化新沃土
强化科技政策、平台、金融“三位一体”支撑,用好用足“桥头堡”政策,狠抓“科技入黔”,积极推动科技企业与贵州大学、佛山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全力推动最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扎实抓好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黔东南分中心、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企业赋能产业发展;狠抓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争取设立1000万元州级创新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发展,全州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