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就像一本‘变现账本’,每一页都记着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每一笔都算着科技成果如何变成真金白银。”在走访企业时,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技术经理人武晓,总是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企业需求、技术参数、市场预期和对接进度等。
第一笔账:需求挖掘
为科研找准方向,为企业出谋划策
“最开始的账最难算。”武晓回忆,2021年刚转型做科研型技术经理人时,她发现不少科研人员埋头做实验,成果出来才发现“货不对路”。一边是实验室的成果,另一边是企业的需求,中间隔着一道鸿沟。
贵阳中安科技集团原是一家家装电缆生产企业,随着新能源汽车电缆需求上升,企业开始试水新赛道。然而,首次送样测试未达到客户要求,后续研发也陷入瓶颈。
武晓带领团队深入车间,蹲产线、看工艺、听难题,梳理出“新能源汽车电缆柔软性提升”等核心需求,并协调省材料研究院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通过对产品的精细划分和技术创新,省材料研究院调配资源组织相关科技人员集中攻关,针对企业对汽车电缆的布局和技术需求,开发了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高压线缆的TPEE、TPE、TPU、硅胶复合等材料。新产品不仅柔韧、耐热、阻燃,还能在普通的挤塑设备上实现批量化生产。
一次技术创新,助力贵阳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取得新能源汽车电缆相关资质——获得了系列供应商资格,与知名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签订了采购协议。目前,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复杂工况下高安全线缆制备技术的布局研发、新能源高压电缆高效屏蔽技术和耐高温陶瓷化电缆的转化应用。
第二笔账:搭建信任
破解“双向设防”的困局
技术经理人在成果转化链条中,核心职能是搭建信任桥梁。企业在与科研人员合作时,往往担心技术泄密、专家失信;而科研人员则担心企业不履约、拨款拖延。这种“双向设防”会阻碍科技成果转化。
贵州某环保企业曾因处理酿酒废水水质不达标而面临合同违约风险,企业负责人找到武晓时直言:“怕请了专家,问题没解决,核心工艺还被看透。”
武晓牵头制定“分阶段合作协议”:科研团队先提供初步方案,企业验收后再推进深度合作,她的团队全程担任“技术翻译官”和“合同监督员”。最终,不仅帮企业解决了难题,还延伸出磷化工、赤泥、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生产废水的处理和回用技术。
“技术经理人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要懂法律、商务、市场,以及对政策的敏感性。”武晓说作为“科技红娘”,她清楚技术和市场之间需要怎样衔接——凭借专业信誉与资源整合能力,技术经理人能成为双方信赖的纽带,精准匹配供需、化解合作隐患,保障转化流程顺畅。
第三笔账:机制创新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破壁人
作为技术经理人,要敢于从“等政策”转化为“要政策”。
自省科技厅将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列为“激励创新政策落地试点示范科研院所”以来,武晓带领团队,从深化体制机制建设、服务体系创新、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三方面推进改革。
2024年,她推动形成全省首个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案例,采用“赋予长期使用权+许可+收益”和“先许可后付费”模式,将科技成果赋权给科研团队,由团队自行与企业协商利益分配机制并实施转化。
目前,该赋权项目已开工,获得全省首批“成果转化贷”700万元。截至2024年12月,该项目开发的新产品已发展新客户3家,新增销售收入2046.8万元,新增解决就业31人。
这一改革在方式、路径、权益分配机制等方面为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为科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武晓的推动下,一套“供需对接—协同研发—权益分配”的全链条改革机制逐步成型,成为破解成果转化难题的“金钥匙”。武晓也因此荣膺2024贵州“改革奋斗者”称号。
从需求挖掘到信任搭建,从效益变现到机制创新,武晓的“变现账本”,记录的不仅是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更是科技成果从贵州实验室走向更广阔市场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