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308号建议的答复
黔科议复字〔2021〕14号
杨颖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支持黔南高新区加快发展为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奠定基础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中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状。2019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州福泉经济开发区变更认定为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黔南高新区”),核准面积614.52公顷。主导产业是煤磷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目前黔南高新区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8、2019年度在省商务厅牵头开展的全省73家开发区评价中分别位居第8、9位。2020年拥有规上工业企业42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33.51亿元;截止2021年4月,已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42亿元,同比增长21.5%。
(二)已开展工作。一是支持高新区发展。省科技厅领导今年多次赴黔南高新区指导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工作,并就申建国家高新区提出意见。2021年,将黔南高新区绿色化工技术研究院纳入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培育建设。二是制定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省科技厅起草了《关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针对全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前期已征求相关省直部门、市州科技管理部门、各高新区意见建议,目前正在进行修改完善。
二、关于“支持拓展高新区空间”建议
(一)支持黔南高新区科学编制发展规划。黔南高新区已编制《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和《贵州福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规划(2021-2035)》两个规划,两个规划均包括马场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9.58平方公里)、双龙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8.88平方公里)、龙昌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34平方公里)3个分区,总规划面积44.60平方公里。其中《贵州福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规划(2021-2035)》已报黔南州州级部门审查。
(二)指导黔南高新区调区扩区。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开发区扩区应具备以下条件:扩区理由充分,原范围内土地已基本开发利用完毕;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应位于所在省(区、市)同类型省级开发区排名前三分之二;规模合理,布局集中,一般不超过 10平方公里(确有特殊情况,不超过15 平方公里),组成区块不超过 3 个。在全省 64家开发区中,黔南高新区 2020 年集约度排名为省级第 36位。我们将着力推动黔南高新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加快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按照扩区要求,合理规划,扩区范围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
三、关于“支持提升环保兜底能力”建议
大力支持黔南高新区生态环境治理服务能力要素建设。一是深挖减排项目为黔南高新区发展腾出总量指标。2020年,福泉市挖掘污染物总量指标二氧化硫116.86吨,氮氧化物42.46吨,服务于相关项目建设。二是推动实施重点企业深度治理。截止2020年底,黔南高新区内国电都匀发电有限公司、贵州川恒化工有限公司、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天福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2016年以来,黔南州共争取58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对贵州川恒化工、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天福化工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大气污染治理进行补贴。三是支持黔南高新区环保产业发展。全面实施固定污染源环评、排污许可证及入河排污口设置“三合一”制度改革。对黔南高新区引进环保产业项目开展州县联动环评服务,向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政策法规解读、环评手续办理、环保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全方位的支持和“一对一”上门服务。
四、关于“支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议
一是推荐黔南高新区申报福泉双龙工业园区精细化产业孵化园建设等6个专项债券项目,累计获得资金8.3亿元,用于支持高新区基础实施完善建设,其承载能力和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将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化工园区认定工作,指导黔南高新区申报化工园区,支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黔南高新区承载能力。重点抓好独立工矿区基础设施提质改造项目、高新区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建设项目(含天然气和水治理环保项目)、罗尾塘二期路网、双龙二期路网、206片区路网、双龙综合性污水处理厂、罗尾塘综合性污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五、关于“支持高新区新产业培育”建议
(一)支持黔南高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2021年4月13日,黔南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评审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福泉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评审会,在符合福泉市空间规划布局基础上,支持福泉双龙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黔南高新区协作,统筹考虑布局定位和产业发展。2018年以来,黔南高新区累计获得考核奖励资金1200万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5000万元。
(二)支持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开展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近五年来,围绕精细化工、磷石膏综合利用、生态环保治理等领域,组织川恒化工、瓮福化工、兰鑫石墨等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州级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项目达60项,立项达32项,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10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二是培育科技型企业。持续开展科技型企业“面对面”服务,深入企业走访调研26次,收集企业技术需求56条,组织3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指导帮助黔南高新区成功创建贵州省首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化工·磷化工)”,加快形成了以磷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原料供给—原料加工—节能环保—生产服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有效推动了黔南高新区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四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创新平台共计1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拥有磷化工产业的核心技术成果300余项。以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磷化工龙头企业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达36项。
六、关于“加强对高新区金融支持”建议
2020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挥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和省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基金扶持和带动作用,加大“千企改造”工程项目支持力度,缓解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下一步,将发挥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以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组合拳”作用,对纳入“千企改造”工程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予以倾斜支持,切实缓解融资压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2021年7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张思磊;联系电话:8586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