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27号提案的答复

省科技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2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2-08-24 15:32 字体:[]

省科技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

第1227号提案的答复

黔科提复字〔2022〕66号 

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助推全省新型工业化的建议》收悉。感谢你委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收到办理任务后,我厅加强与会办单位的协作,认真组织研究,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针对加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建议

一是2020年省科技厅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贵州省省级以上平台(载体)绩效评估工作,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优化整合提供决策依据。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国家关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有关要求,正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起草《贵州省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建设方案》,方案拟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大类型对省级创新平台进行布局建设,提出了培育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的路径。

二是省工信厅着力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立足我省1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单位,4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建立精准帮扶机制,主动服务企业,建设国家级平台培育发展梯队。

三是省科创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黔科领发〔2021〕1号)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全省高新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合同登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聚焦产业关键节点,培育聚集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结合各高新区特色,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新材料、现代服务、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等高新技术产业,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

二、针对探索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公司,强化资源优势互补、合力发展建议

一是省科技厅与南方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拟在贵州省成立“政产学研用”的“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暂定名),引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开展中试验证,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

二是我省部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身以创新平台公司的形式对外开展专业技术服务,例如贵州安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贵州省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并取得了良好效应。但绝大多数平台和载体均依托相关创新主体运转,整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基地等平台和载体,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公司,需尊重创新主体意愿,协调解决政策保障、资金落实、人员调配等具体问题。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会同工信、农业农村等部门认真研究。

三是拓展银政合作方面。2022年3月,省科技厅与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共同推出“科特派推荐e贷”金融产品服务,帮助农户以及创业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金融支持,促进富民强村,助力乡村振兴。截至6月,农行已向开阳、贵定、水城、剑河4县区的5户农户提供贷款96万元,支持水稻、水果种植、黄牛、生猪、禽类养殖等产业发展。省科技厅推动黔东南州、安顺市科技局与邮政银行相应支行紧密合作,截止2022年6月,邮储银行省内首笔“科创e贷”落地凯里市,并为黔东南州7家科技型企业开展科创e贷评估,预测贷款金额1900余万元,已放贷2家共1000万元。省科技厅支持贵阳国家高新区推进创新积分试点,首批400家企业入住创新积分管理系统进行“科技画像”,贵阳农商银行依托创新积分体系开发纯信用贷款金融产品,已成功为2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800万元。

四是在助推企业与科研院所在产业对接、项目孵化、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相互协作方面。省科技厅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引导的方式,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例如,2022年上半年,组织的“贵州省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提产增效关键技术及工程试验”重大科技协同创新项目,由盘江集团牵头,联合贵州省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油气勘查开发工程研究院、贵州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化重庆页岩气有限公司等创新主体技术团队,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培养技术人才。

三、针对运用“互联网+”,打造开放式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技术市场服务平台。依托贵州省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了“贵州技术市场服务平台”,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创新主体,打造有效兼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服务平台。印发《关于开展科技成果信息征集工作的通知》,面向全省高校院所、企业征集科技成果800余项,成果已录入平台,实现了分类分级管理,并将成果信息推送至企业,促进线上线下匹配对接。根据筛选的部分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在贵安新区组织了科技成果推介会。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进一步健全我省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省科技厅牵头起草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完成征求意见和上会审议,将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包括构建科技成果评价分类指标体系、强化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等内容,将选择在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成果分类评价改革试点。

三是搭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创新信息化服务平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针对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搭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创新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我省工业企业的共享、集成、协同科技创新市场。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创新市场、创新成果等创新资源信息共享,推动供需对接,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截至目前,入驻企业达781户,访问量达43.6万次。

四、针对激发企业主观能动性,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议

一是省科技厅通过在龙头企业布局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例如布局建设的“中国联通贵阳大数据创新创业中心”,以联通优势资源和能力开放为核心,围绕联通主业,专注大数据产业领域的“创新孵化+企业服务+投资”,利用联通在数据、市场、技术、生态、资本等方面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与能力开放,累计孵化企业150余家,其中出孵毕业企业48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科技型成长梯队企业6家,孵化企业申请专利4件及软件著作100件,累计营收过亿元,带动就业300余人。

二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于2018年印发的《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特色载体奖补资金支持经济开发区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认真开展特色载体申报工作,积极动员和精准辅导全省经济开发区申报。截至目前,4个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工信部“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共计获得17860万元中央财政特色载体奖补资金,入驻载体的企业数及载体培育的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大幅增加。

202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十一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提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进一步推动大企业加强引领带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

2022年6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杨璟;联系电话:0851-85829721)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