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4-959971 | 信息分类: | 建议提案 |
发布机构: | 公开日期: | ||
文 号: | 黔科提复字〔2024〕98号 | 是否有效: | |
成文日期: | 2024-07-17 | ||
名 称: | 省科技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93号提案的答复 |
李云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科技创新为我省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省科技厅高度重视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厅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明确政协提案办理的领衔厅领导、具体办理处室及相关要求。我厅经认真研究并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大数据局,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和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全方位提高我省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各界创新主体活力”的建议
一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近年来,省科技厅跟踪分析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等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指标体系,将研发投入强度等科技创新核心指标纳入重要政策文件、重要规划的主要指标,构建全省市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推动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考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等指标体系,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创新水平监测评估,积极引导各市县、各部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目前,正在组织开展《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工作,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关键中坚作用。下一步,将持续跟踪分析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水平评价体系,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强化考核评价及结果运用,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二是加强科技统计监测评估。自2013年以来,省科技厅连续开展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工作,从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全省、市(州)、县(市、区、特区)、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科技进步水平,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贵州省科技创新发展统计监测报表制度》,更加注重对微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评价,全面客观反映各市县、各创新主体科技进步水平,并将监测评价结果作为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布局的重要依据;探索开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指数”统计方法和机制创新,综合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建立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省科技厅创新运用“揭榜挂帅”方式,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需求,2017年以来共发布10批24个技术榜单,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积极成效。实施“揭榜挂帅”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建立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金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下一步,将继续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创新平台,选派高校院所专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科技专员”,支持优强企业上市,加快培育发展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为代表的优质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体系,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新型科研攻关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二、关于“加快我省科创高地战略布局,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建议
一是加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今年以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领域、支持措施;省科技厅批复建设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等7个全省重点实验室,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航空动力领域国家实验室贵州创新中心。目前,省科技厅对标中央科技委工作要求,正在研究制定《贵州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塑及清理规范总体方案》。下一步,在省委科技委统筹指导下,将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白名单”制度,重塑省级、部门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按照新建布局一批、优化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调整淘汰一批要求,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生态环保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贵州省实验室、全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申建部委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平台聚能赋能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支撑。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以来,省科技厅实施科技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大协同创新项目,借鉴“一图三清单”模式,编制完成“富矿精开”领域11组优势矿种创新图谱,围绕稀土、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勘查技术、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立项实施14项科技重大专项;围绕中低品位碳酸锰矿高效采选冶、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物育种等“卡脖子”技术,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共同发布4个技术榜单。目前,正在抓紧编制“六大产业基地”重点产业创新图谱。下一步,将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协同联动,依托重点产业创新图谱,进一步明晰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科技攻关方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攻关解决制约企业、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以重大技术突破应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省科技厅制定出台《关于探索科技金融协同机制支持赋权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实施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改革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多部门协调机制,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优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建成运营贵州技术交易市场,强化科技金融协同支持,全方位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491.1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25.39%。目前,为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难点问题,正在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改革措施,以及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科技成果信息汇交管理办法,修订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下一步,将持续建好用好贵州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门机构和岗位,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强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加强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能,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关于“加快构建创新人才梯次引育体系,鼓励原始创新打造未来产业”的建议
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创新“平台引才”“以才引才”“行政指导下的柔性引才”等引才工作机制,建立重点人才“蓄水池”,依托贵州人才博览会、赴知名高校专项引才等活动,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人才引进工作步伐加快,高层次人才数量明显提升。2023年,通过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1088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下一步,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将用好用足用活“科技入黔”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建设招才引智工作站、科学家工作站等平台载体,深入推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引入国内外优强团队竞榜攻关,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服务配套政策,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学科和重大平台发展需求,以更大力度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根基。
二是优化职称评价体系。近年来,根据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科技厅等部门全面修订印发25个职称系列评审条件文件,按照“破四唯、立新标”科学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减少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破除简单将人才称号、奖项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的做法,推广代表性成果制度,建立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分类分层职称评价标准体系。目前,为畅通技术经纪人职业通道,正在研究制定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审条件。下一步,将着眼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品德、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按需推进自然科研等职称系列分类评价条件制定或修订,重点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评价中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加强基础研究。近年来,省科技厅始终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持续优化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省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多轮次持续稳定支持机制,推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出资设立联合基金,大力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有力提升了我省基础研究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十四五”以来,省级基础研究计划经费资助规模保持稳中有升态势、2023年突破7600万元,我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保持较快增速、2021年突破2亿元,全省基础研究经费从2020年的14.7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8.3亿元。下一步,将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基础研究统筹布局,持续深化省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改革,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领域,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生物制造、生物育种、航空航天等我省有基础、有优势且与未来产业契合的重点方向,加大对基础前沿和交叉科学研究的支持,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储备。
2024年6月27日
(主动公开)
(联系人:任圆;联系电话:13595132862)